• banner1-1.png
    • banner1-4.png
    • banner1-5.png
  • 1.jpg
  • 黨建網 > 紅色經典
    瓦解敵軍的妙招:八路軍的“精神手榴彈”
    發表時間:2023-11-06 來源:中國軍網-解放軍報

    劉 波

     

      八路軍瓦解日軍最常用的手段,是在戰場上向日軍喊話,宣傳八路軍主張,揭露日本侵略戰爭的本性。這種短兵相接的做法,有“精神手榴彈”之稱。

      

       據老戰士康茅召回憶,在町店戰斗中,經過我們戰士戰場喊話,有一個班的敵兵停止放槍,并向我們這邊跑來,可惜因為后來日本軍官放槍,打死了幾個,結果其余的都跑回去了。西公嶺戰斗結束后,敵工干事喊著日語去尋找,背回了兩個日軍傷兵。令人惋惜的是,在許多戰斗中當八路軍喊話后,日軍答話時,由于指戰員們不懂日語,失去了許多可能爭取的日本兵。

      

       戰場喊話引起日軍高層的恐慌。就在廣陽戰斗后,天津敵軍司令部發言人曾在廣播上聲稱:“八路軍在戰場上用政治口號動搖‘皇軍’,今后‘皇軍’當以毒瓦斯報復之?!边@雖是敵人施毒的借口,然而卻也可以看出敵人對我宣傳政策之害怕。

      

       在戰場上,八路軍瓦解日軍的辦法頗有創意,比如唱日本歌。其中,常用的一首歌叫《回國去吧》,歌詞是:“馬在嘶叫,路遙遙,夜又快來到了。今天露營又是草作褥,傾聽秋蟲悲哀地鳴叫!離開故鄉越過了海和山,來到這遙遠的陌生異地,星夜寒侵身,忘不了愛妻!今天的戰斗才停止,在這安靜的片刻,當看到故鄉的來雁時,獨自地淚如泉涌。晴朗的天空,陰霾的心房,誰愿化為無定河邊骨?把無意義的戰爭停止,弟兄們,回國去吧!”

      

       八路軍第120師將楚漢戰爭時期“四面楚歌”的辦法搬到了戰場上,對付日軍。在上下細腰澗戰斗中,當八路軍將日軍擊潰并圍困在山里時,便在四周山嶺唱起日軍思鄉念親的歌曲。歌聲給日軍心理造成很大打擊,30多個日軍跪在地上向八路軍繳槍。第二天,俘虜多田講道:“昨夜聽到了歌聲,吃了一驚,沒有想到會有這樣一支軍隊能在火線上將生死置之度外,為一定的主義,這樣沉著地斗爭?!币幻屑镎鄣娜辗?,經過教育后堅決不愿再回去,就留在我方部隊里工作。當他第一次換上我們的軍服時,向別人炫耀著說:“我現在是八路軍的戰士了!”

      

       八路軍瓦解日軍的做法,造成日軍軍心不穩,矛盾加深,喚醒了一些日本士兵。當他們得知八路軍不殺俘虜后,日軍內部對戰爭絕望的自殺之風,逐漸被逃亡和投誠八路軍所代替。

      

       1939年1月2日下午,在山西省東南部一個偏僻的村莊王家峪村,一千多名八路軍官兵正集合在一處開闊的空地上。這是前線總司令部、野戰政治部、警衛部隊指戰員正在慶祝1939年元旦。黃昏時分,人們點起汽燈,準備演出文藝節目。這時,3名青年登上舞臺,引起全場官兵的注目。會議主持人向觀眾介紹說:“這是三位日本同志,名叫杉本一夫、小林武夫、岡田義雄?!彼麄冊谖枧_上正式宣誓:“從今天起參加八路軍?!闭坡曋?,朱德總司令走上舞臺,握住杉本一夫的手說:“我代表全軍,歡迎三位日本青年參軍。這三位日本青年的新生,證明了我軍俘虜政策的正確。今天只有三個人,不久便會有幾十人,幾百人?!?/p>

      

       這年的11月7日,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鎮八路軍前方總部,由杉本一夫、小林武夫、高木敏雄、松井英男、吉田太郎等7名被俘覺醒的日軍士兵,成立了“在華日人覺醒聯盟”。其宗旨是:(1)呼吁廣大日本人民和日本士兵覺醒,起來反對非正義的侵略戰爭;(2)反對日本侵略中國,揭露日本法西斯破壞和平、侵略中國的本質。這是敵后抗日根據地中成立最早的日本人反戰團體?!坝X醒聯盟”成立后,組織機構發展很快,陸續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支部。1940年至1942年,在太行地區建立了“覺醒聯盟”第一支部;在冀南軍區建立了“覺醒聯盟”冀南支部;在冀魯豫軍區建立了“覺醒聯盟”冀魯豫支部;在太岳軍區建立了“覺醒聯盟”太岳支部;在八路軍第115師建立了“覺醒聯盟”山東支部。

      

       “覺醒聯盟”積極投身于反戰宣傳活動。由于杉本一夫等日本反戰人員來自敵方陣營,了解日軍心理,他們向日軍反戈一擊,打得更準,效果也更好。八路軍的反戰宣傳從此在內容上更具針對性,在形式上更易為日軍官兵所接受,反戰宣傳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。

      

       1941年3月20日,山西省汾陽城日軍士兵8人集體逃亡;7月,晉中地區先后有數起日軍士兵投誠,該月27日,太谷日軍士兵19人攜槍逃出據點;9月15日,冀中平北日軍據點一名翻譯(日本人),攜手槍兩支,投奔八路軍。山東省肥城縣日軍,先后有3人投奔八路軍。

      

       在華日本人“覺醒聯盟”發展的同時,“在華日人反戰同盟”的組織也在敵后根據地蓬勃發展。反戰同盟本部,由日本進步作家、著名的反戰運動領導人鹿地亙組織,在周恩來、郭沫若和一些愛國人士的支持下,于1940年在重慶成立。1940年5月,在延安的日軍被俘人員森健、高山進等人在八路軍總政治部敵工部的幫助下,創建了“在華日人反戰同盟”延安支部。1941年2月至1943年,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、冀中支部、晉西北支部、山東支部、膠東支部、清河支部、魯南支部、濱海支部、蘇中支部、蘇北支部、淮南支部、淮北支部、鄂豫皖支部等相繼成立。

      

    網站編輯:朱琳瑄
    黨建網出品

    友情鏈接